MENU
新闻中心
NEW VARIETIES
联系方式

地址: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未来路南端

电话:
0371-65330981

邮箱:
suowangzhan@163.com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再谈宁陵精神 扎根宁陵数十载 换得梨花满园香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2/7/12 作者:齐文莉 2022-09-14 16:07:59 浏览量:

1.jpg

金顶谢花酥梨。中国农科院郑果所供图

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河故堤横穿东北部,属黄河冲积平原,以沙土和两合土为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宁陵县流传着一句俗语:宁陵县,穷光蛋,除了大坑没啥看。

为了改变宁陵贫穷落后的旧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派出黎彦、崔致学、高德良、余旦华等前往宁陵,用科技的力量帮扶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他们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农民的淳朴感情,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默默奉献,为曾经风沙弥漫、百姓穷困的黄河故道地区一步步脱贫致富,变成花果飘香的幸福之乡,无怨无悔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满怀初心  宁陵起步

1961年,黎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调至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他一直从事果树害虫的研究与防治,为解决黄河故道地区果树病虫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宁陵精神奠定了基础。

宁陵县是金顶谢花酥梨原产地。金顶谢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历史,明弘治年间被列为皇家贡品。

1964年,郑果所派黎彦、崔致学等在宁陵县石桥乡刘花桥村长期驻点,服务当地果树产业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往返驻村需长途汽车加大马车和步行;驻村后在村民家吃派饭,多是红薯面窝头和红薯面条,顿顿盐水煮青菜,一点儿油都没有;住宿条件更是有漏雨屋和牛棚就不错了。

2.jpg

黎彦(左一)、崔致学(右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刘花桥村作技术指导。中国农科院郑果所供图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几位专家并没当回事,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

当时,刘花桥村梨树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酥梨产量极低。他们首先说服村支书带头示范,并通过村支书劝说招集广大梨农现场传授梨树修剪、施肥管理、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每年最关键的冬春季修剪和管理时期,他们与梨农一起刮除病害树皮并监督焚烧,使几乎绝收的金顶谢花酥梨获得了新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机。第二年,产量就达到5万多斤,第三年突破了30万斤。

1965年春,郑果所又增派了三位专家参与,他们以身示教、精心指导,酥梨产量连年递增。

在刘花桥蹲点期间,专家们不仅与果农同甘共苦,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农民技术员,实现了刘花桥村梨树的连年丰产丰收。宁陵全县成为酥梨生产样板村,并且大部分供应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广大梨农在经济上翻了身,生活富裕了。

持之以恒  同甘共苦

1993年~2005年,刘花桥村不定期邀请黎彦、崔致学、陈汉杰、周增强、黄显淦、魏闻东、冯桂馨、杨健等专家,到村传授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1987年,黎彦离休后仍然关心宁陵梨产业发展。

1993年,年近七旬的她和崔致学研究员又再次作为技术顾问驻点刘花桥村。她不顾身体年迈,指导解决梨树生产上的新问题,并积极为当地争取黄淮海酥梨基地开发和建设资金。

1995年-1996年,为了宁陵县争取黄淮海酥梨基地开发和资金,邀请魏闻东等专家来宁陵县论证酥梨扩大面积的发展前景。

就这样,黎彦在宁陵县一直服务到2014年。

通过专家们持之以恒的驻村指导,把技术辐射到大部分梨树生产地区和县属园林场,使金顶谢花酥梨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优质高产的知名品牌,广大梨农走上了富裕之路。宁陵县也于199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的优质酥梨生产基地。

刘花桥村富裕了,但刘花桥人不忘在梨树无收的困苦年代,是郑果所的专家与果农同甘共苦,使老梨树恢复了青春,全村梨树走向了稳产高产。

为了表达感恩之情,2008年11月,该村果农自发集资在宁陵县20万亩梨园中央,竖立起一块高达3.8米的功德碑。上面镌刻了黎彦、崔致学、高德良、余旦华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名字,记载了数十年来郑果所专家在刘花桥村指导技术所做的突出贡献。黎彦作为突出贡献者被邀请参加了隆重的揭碑仪式。

斯人已去 精神永存

宁陵谢花酥梨的发展,浸润着郑果所老中青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目前宁陵县梨树种植面积22万亩,产量达到13亿斤,产值达到15亿元,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宁陵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昔日黄沙漫天、一穷二白的黄河故道,变成了美丽富饶的花果之乡,幸福之乡。

3.jpg

宁陵百姓感恩专家自发树立功德碑。中国农科院郑果所供图

2021年宁陵县豫剧团创作了大型现代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讲述了郑果所扎根宁陵60年服务梨产业发展的感人事迹。

黎彦曾说:“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热爱所从事的植保事业,几十年来契而不舍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融入到我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此过程中,我感到充实、幸福和快乐。”

2022年6月,黎彦去世。至此,上世纪60年代初参与治理黄河故道的老专家都走了。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在以黎彦为代表的“宁陵精神”的引领下,郑果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始终坚守宁陵六十多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荒沙变绿洲,让生态更优美,让果农更富裕。看今朝,赏万顷梨花,观万顷果园,品宁陵酥梨,喝甘甜之水,享长寿之地,过“梨想”生活。这正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功德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