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新闻中心
NEW VARIETIES
联系方式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农民日报】]价值,凝结在酥梨的甜蜜中

——郑果所果树专家扎根宁陵60年服务产业纪事

来源:《 农民日报 》( 2018年05月03日 05 版) 作者: 李丽颖 2018-05-04 00:00:00 浏览量:

  矗立在梨园中的石碑诉说着郑果所专家们做出的贡献

——郑果所果树专家扎根宁陵60年服务产业纪事

六十年风雨春秋,一甲子矢志不渝。

     也许,岁月的风霜将湮没许多往事,也许,历史的车轮会消蚀许多记忆。但在河南宁陵——这片黄河故道热土之上,有这样一群人注定会被人们铭记,会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他们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专家们,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扎根宁陵60年,服务酥梨产业60载,不曾中断,不曾懈怠。

勇担重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提供技术服务

1952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8年中央召开的黄河故道果树生产座谈会、全国农业会议、全国果树生产会议和全国园艺工作研究会议等一系列的会议上,发展黄河故道地区果树生产,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出了“发展果树,改造沙荒”的号召。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积极响应号召,选派崔致学、黎彦、高德良、余旦华等果树专家到宁陵县石桥乡刘花桥村长期驻点,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走向黄河故道的第一批果树专家。

     60年前,我们国家农业生产能力还比较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比较贫困,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郑果所专家们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农民的淳朴感情,来到了土地贫瘠、风沙弥漫的黄河故道,为了黄河故道的果树事业,拉开了建设和改造宁陵梨树生产的序幕。

     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黎彦研究员回忆,每次下乡他们要先步行到长途汽车站,下了长途汽车再搭乘顺路的马车,如果搭不上车就徒步几十里地。他们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在农民家里吃派饭,多是红薯面窝头和红薯面条,顿顿盐水煮青菜,连味精都没有,后来下乡时崔致学常常带一点味精和小磨香油。当地农民居住条件非常不好,女同志住在漏雨屋,男同志只能住在牛棚里。

    当时,刘花桥村梨树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酥梨产量极低。郑果所专家们首先说服村支书,带头示范,并通过村支书劝说招集梨农现场传授梨树修剪、施肥管理、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每年最关键的冬春季修剪和管理时期,他们与梨农一起刮除病害树皮并监督焚烧,使几乎绝收的金顶谢花酥梨获得了新生,发生了起死回生的转机,第二年的产量达到5万多斤,第三年突破了30万斤。

1965年春郑果所又增派了仝月澳、杨万懿、朱家满三位专家,他们以身示教、精心指导、酥梨产量连年递增。在刘花桥蹲点期间,同甘共苦,培养了一批批农民技术员,实现了刘花桥村梨树的连年丰产丰收,成为宁陵全县的酥梨生产样板村,并且大部分供应了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广大梨农在经济上富裕了,也为国家赚取了外汇。

 “毛主席派来的专家”。这是宁陵县老百姓对郑果所专家们亲切的称呼。也正是这支听党指挥、敢于担当的郑果所专家团队,凭着艰苦卓绝的奋斗,无条件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使得宁陵酥梨产业稳步发展,声誉日隆。

使命在肩,为酥梨产业发展攻坚克难提供科技支撑

 60年过去了,如烟的往事不能忘却。一棵棵梨树,浓缩了岁月的故事,更证明了郑果所专家们的忠诚。一批又一批专家肩负着发展果树、致富百姓的责任使命,前赴后继扎根宁陵传播科技兴农之火,演绎着知识改变面貌、技术改造产业的传奇。

以崔志学、黎彦等代表的第一代科学家长期在宁陵县刘花桥村驻点,吃苦最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解决了酥梨人工授粉、主要虫害防治、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使酥梨生产逐步走上正轨。

    即便在退休之后,他们仍不忘初心。1993年,年近七旬已经退休的崔致学、黎彦研究员又来到了刘花桥指导解决梨树生产上的新问题。1995-1996年,为了宁陵县争取黄淮海酥梨基地开发和资金,邀请魏闻东等专家来宁陵县论证酥梨扩大面积的发展前景。黎彦研究员不顾年事已高,不定期约同各方面专家陈汉杰、周增强、黄显淦、魏闻东、冯桂馨等一起来到刘花桥村,传授新技术,一直坚持到2005年,并把技术辐射到大部分梨树生产地区和县属园林场,使金顶谢花酥梨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商品化、优质高产的知名品牌,广大梨农走上了富裕之路。

    以魏闻东、周增强、杨健为代表的第二代科学家长期执行“河南省科普与实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为宁陵县引进了一系列新的梨树品种,丰富了品种花样,不提断提升了梨树病虫害防治水平,提高了梨果实产品质量。推广新品种、丰富了梨果市场、改善了梨园的生态环境。2001年以来,郑果所与宁陵县签订了技术协作协议,聘请杨健、周增强等专家,开展梨树新品种选育与生产技术研究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

    近年来,一批年轻的科学家陆续奔赴宁陵开展梨树试验与技术推广。于会丽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试验点选择在石桥乡于庄寨村。岁月更迭,历史延续,时代前行,责任和使命却从未忘记。宁陵谢花酥梨的发展,浸润着郑州果树研究所老中青几代专家的心血,三代科学家想尽千方百计,攻坚克难,为宁陵县的酥梨优质丰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造福一方,让生态更优美果农更富裕

宁陵酥梨产业经历60年艰难发展过程,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重产量,到重质量,再到质量优先质量与产量并举;由鲜食,到加工;由无贮藏条件、到窖贮,再到冷库。宁陵酥梨产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都凝聚着专家的心血。

目前,宁陵县梨树种植面积达22万亩,总产量65万吨,主要集中在石桥镇、柳河镇、孔集镇等9个乡镇。宁陵酥梨借助科技的力量,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上升,梨农人均收入达1.2万元。

一批科技示范户,农村科技能人不断涌现。其中,刘静学、刘先照、杜华是杰出代表。杜华多年来跟随黎彦、周增强研究员长期观察梨树虫害发生规律,积累了丰富的梨树管理经验,他管理的梨园成为周边的样板园;刘先照发起成立了宁陵县果业商会,联系了一大批梨树管理者和经销商,刘静学组织成立了金桥酥梨专业合作社,有会员300多人,他们成为宁陵县组织果树生产的核心力量。

经过大面积果树种植,宁陵风沙风沙得到控制,生态实现平衡,目前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紧紧围绕万顷生态梨园,连续举办十五届梨花节、十一届酥梨采摘节,每年的梨花节和采摘节吸引全国各地40余万游客来宁陵观光游玩,从而带动包装、物流、加工、餐饮、住宿等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富裕起来的宁陵百姓自发为郑果所专家立功德碑。2008年,刘桥村梨农自发集资在20万亩梨园中央,竖立起三块大碑,诉说着久远的历史和果树科技人员善良的初心和贡献。

郑果所所长曹永生介绍,宁陵基点是在黄河故道建立的众多基点中唯一数十年不间断坚持下来的基点,是在黄河故道果区树立的样板和旗帜。

2018年3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宁陵酥梨试验站正式签约建设,该站将紧紧围绕宁陵酥梨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地方区位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进行梨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研发与试验示范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

     酥梨产业和果树专家的故事仍将在宁陵这片土地上续写着。